1960年,在北京接见家乡干部时,周称:“我很想回去看看,从12岁离开淮安,到今年整整50年了。”1961年9月,周恩来在庐山开会,去看望住在附近的表妹万贞时,万的嗣子钟则朱曾问“七舅”(指周)为什么不回去。 宣统二年(公元1910年),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。从此,他再没有回去过。 周恩来的秘书之一王伏林曾回忆说:“总理离家后,虽然没有回过一次,但他经常思念淮安,思念家乡。 那年,总理从广州飞北京,快到淮安上空时,特意走到驾驶舱中,从飞机上看淮安。”那是1959年元月,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,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。周的卫士长成元功当时也在机上,成将周扶回座位,周一言未发,陷入沉思。后来,周对身边工作人员说:“淮安的变化不大,大运河、(文峰)宝塔、镇淮楼都还在,只有南门大街好像变宽了。” 儿时每识一字都装斗里 周家到周恩来这一辈,在淮安已是第四代。1898年3月5日,周诞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城(今楚州区)内驸马巷的周家大院。 周父名周贻能,娶清河知县万青选的第12个女儿万冬儿为妻。万冬儿即周生母,娘家人称她为“十二姑”。 周恩来乳名“大鸾”。周家的后人从上辈那里听说,周出生前,周母梦到一只大鸟飞入自己怀中,当夜便生下了周。《山海经》称:“西南三百里,曰女床之山……有鸟焉,其状如翟而五采文,名曰鸾鸟,见则天下安宁。”这个传统的中国家庭,认为万冬儿的梦乃是吉兆,遂给这孩子起名“大鸾”。 周在8个月大时,因叔父周贻淦重病,为了“冲喜”,过继过去。于是周有了自称的“两个母亲”,生母万冬儿和嗣母陈氏。 周恩来5岁时即进入塾馆,而当时在淮安已有12所新式学堂。入塾之前,嗣母陈氏已教周认字念诗。陈氏教育手段很特别,每次周认识一个字后就装进一只小柳斗里,这只柳斗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。 |
Damaged photo repair 老照片修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