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张老照片的背后, 都有一个浪漫的、 温情的故事; 每个故事的背后, 又都蕴藏着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。一张张泛黄的胶片, 虽没有文字记载得详尽, 也没有影像展示得鲜活, 然而, 凝固在胶片上那一瞬间的神情, 微笑、皱眉、 惊喜、 感动, 却永远地定格在那里, 成为难以磨灭的记忆。 走过旧时代, 迎来新时代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 这些变化不仅仅在于外部, 也在于人们的心里。记者听着老人们讲述着一张张泛黄的相片背后的故事, 跟随着老人去追忆那个时代, 发现原来即便是在那个缺吃少喝的年代,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充满了激情, 充满了快乐。 拍摄时间 1940年~1950年间 照片里的老人分别是外公、 外婆,出生在民国时期的外婆依旧戴着黑色的条绒方帽, 双手戴着银镯子, 双脚则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——三寸金莲。记得外婆曾经讲过三寸金莲的故事, 小姑娘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用长长的裹脚布把脚缠得紧紧的, 以此限制脚继续长大, 那个时候, 姑娘们大多以小脚为美。我问过外婆缠脚会不会很疼, 外婆说, 不疼。也许那个时候的姑娘们并不在意这些, 和现代人追求美所做的各种努力一样。那时候母亲还没有出世。 拍摄时间 20世纪50年代 照片里挂着相机的人是我的爷爷,也是复旦大学最早新闻系的学生之一。照片拍摄的时候是共青团成立十九分支团的日子。这些人都是当年的热血青年, 年龄都在20岁左右, 充满了对建设祖国的热情和信念, 那个时候的爷爷并没有想到他会在几年后从上海来到榆林市吴堡县, 而且这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。 拍摄时间 20世纪50年代 “知识分子必须和工农联系——下乡采访”。这是写在这张照片背后的文字。20世纪50年代初, 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运动, 并一直持续到70年代。爷爷就是这个年代来到榆林, 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。 拍摄时间 1959年底 到了适婚年龄, 男女都开始谈婚论嫁, 经人介绍, 爷爷认识了奶奶。奶奶告诉我, 当时两个人的对话很有意思。奶奶说, 我有老人。爷爷说, 什么你的我的, 那是咱的。奶奶说, 那个时候两个人凭几句话就彼此认定了对方。 拍摄时间 1974年 1962年初, 父亲出生。1970年农业林学大寨运动开始, 12岁的父亲还是红小兵, 小小的身子背着大筐和大家一起拾大粪为祖国效力。 拍摄时间 2011年9月 改革开放30多年了,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。交通的便利带给大家的是更广阔的视野, 如今一家四口人可以利用空余时间一起旅行。记者 蒋水清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