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摄影师说,黑白的照片有影调、有格调。 独有的黑白灰质感看似简约,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,以至于形成了专门的艺术形式。 事实上,黑白照片是在技术不成熟时期的一种产物,当时的技术没办法呈现彩色信息,只能通过不同程度的黑白灰信息来表现影像。 从摄影术发明以来人们就对彩色成像技术进行了种种尝试和研究,直到1894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出真正意义上的彩色底片,才有了真实的彩色影像记录,而中国则在80年代初才开始盛行。 所以,70年代前拍摄的很多照片都是黑白的。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,彩色的照片和视频已不稀奇,在高清数字时代,人们很难坐下来静静地观看一部黑白剧情片,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,黑白的画面太单调了。 新时代下的黑白影像已经不在作为记录的方式,转而成为情怀的表达。 黑白照片离我们并不遥远,它是我们经历过的那个年代,是我们年轻时的记忆,给黑白的影像添上色彩,会让画面更加鲜活、影像也更清晰。 70年代女孩 传统摄影中的胶片,是在一张透明醋酸纤维片基上,涂上包含卤化银微粒的感光乳剂层,拍摄时打开快门,光通过镜头进入,与卤化银微粒产生反应,被光线照射到的区域结构发生变化,与没被光照到的卤化银区别形成一幅潜在图像,只是现在还看不出影像。 为了让这幅图像肉眼可见,用显影剂将已感光的卤化银还原成金属银,对没有感光的卤化银不会反应,于是胶片上就有了黑色金属银颗粒构成的影像,这个影像中曝光越多的区域还原出的金属银颗粒就越多,堆积越厚看起来就越黑。 再用定影液把胶片上没感光的卤化银去掉,只留下黑色金属银构成影像。 最后用水清洗掉残留化学品,晾干,至此,胶片冲洗完成。 这时的胶片就是我们常见的底片,记录着最原始的影像信息,由于曝光的地方反应变黑,没曝光的地方被清洗较亮,所以胶片上的影像是黑白颠倒的,不能直观的查看,只作为备份和母本。 抱孩子的母亲 最开始的感光感光乳剂层是涂在玻璃片上,但是容易破损,粗重又携带不便。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醋酸纤维胶片。 这种胶片柔软轻便,便于携带,为各种场景下的拍摄创造了条件并一直延用至今。 常用的胶片有135、120、5x7寸等多种规格。 135底片高为35mm,由于上下有齿孔,画面有效尺寸为24mmx36mm。 120底片高为61.5mm,宽有多种尺寸,比如6x4.5、6x6、6x8等,都叫120。 年轻女半身艺术像 由于不能直接查看底片上的影像,所以还需要转换成正常影像。 理论上说,使用底片显影的方法再操作一次,负负得正,即可得到正常的影像画面。 由于醋酸纤维胶片是透明的,不利于画面的完整显示,所以转换时换成厚纸(也有用其它介质的底版,比如铜版,锡版等)。 把感光乳剂涂在厚纸上,就成了相纸。按类似底片的程序再来一次,正常的影像就能显示出来。 和底片不同的是,这次已经有影像了,不需要再拍摄,用一个叫放大机的设备把底片上的影像投射到相纸曝光,再使用药液显出影像,即可完成照片冲洗,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照片。 放大机功能类似于拍摄,负责把影像投射到相纸曝光,由光源和镜头组成,光穿过底片由镜头投射到相纸形成曝光,可以通过调整实现放大倍率。 彩色相纸原理也类似,只是有3个感光乳剂层,分别对红绿蓝感光。 冲洗底片和照片都需要在黑暗的空间里完成,以免底片照片被二次曝光污染,这个黑暗的空间就叫暗房。 一张照片,需要经过拍摄、冲洗底片、冲洗照片几个步骤才能呈现出正常的影像。 女半身艺术像 1975年,柯达工程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,人们可以直接从电脑上看到电子照片,传统胶片冲印的照片从此被数码照片取代。 曾经的照片、底片已经成为历史,大量家庭记录的照片将逐渐成为社会历史资料。 随着数字化时代进程加快,纸质照片、底片等实物载体,转成数字化保存利用成为必然趋势。 女半身艺术肖像 把纸质照片转换成数字照片的设备叫扫描仪,也可以使用数码相机翻拍成电子版照片。 扫描是按预设的像素点逐行提取信息,所以,行、列和像素点信息都排列的整整齐齐,转换完成的照片不存在扭曲变形的问题。 滚筒扫描仪,也叫电子分色扫描仪,使用逐点扫描,能获得目前最好的数字图像,但为了获得更好的扫描效果需要在原件上涂油,对原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,且费用较高,适合高精度要求的用途。 对于家庭老照片、老底片,针对照片的平板扫描仪就能满足数字化要求,通过设置不同dpi来调整扫描的精度大小。 dpi表示每平方英寸有多少个像素点,dpi越高划分的像素点越多,精度就更高。 因为打印输出照片使用的分辨率一般为300dpi,所以扫描应该比输出的更高一些,留出可操作的空间,对于需要放大或修复的高精度要求,可以设置1200dpi以上,以获得更好的电子照片质量。 照片数字化除了扫描,翻拍也是不错的选择,和拍照一样一次提取信息,但受镜头的影响会存在轻微的变形问题,不过,专业的微距镜头和复制镜头能做到几乎看不出的畸变率,且翻拍速度较快,最好的组合是翻拍架+单反相机+微距镜头和规范的操作。 如果一张照片,同时有底片和照片,那么底片扫描的效果比照片扫描的效果更好,因为底片是母本,包含有更多的信息,照片只是复制品,在复制的时候已经损失了部分信息。 由于底片是黑白颠倒的,所以在扫描时要把底片从背面照亮,扫描后在软件里作反相处理,就能得到正常的电子影像。 虽然现在的手机已经能拍出不错的图像了,但依然不建议使用手机翻拍作为老照片数字化方式,由于感光元件的限制,目前手机翻拍基本不可能获得较完美的电子版照片。 70年代结婚像 老照片经历了岁月的洗礼,画面可能已经不完美,表面的乳剂层开始出现氧化、泛银、断裂、脱落等问题,扫描成电子照片后可以大倍率放大,受损、颗粒等问题就更加明显。 为了便于完整保存和再次利用,修复就成了扫描后最主要的操作过程。 目前主要使用图片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来修复受损的老照片,修复方式多为手工操作,对于软件操作和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。 修复可以分为简单修整和深度翻新。 简单修整针对没有明显受损的照片,主要处理画面中的瑕疵,明暗对比调整、简单的划痕、噪点等内容,不破坏原照片的整体和细节,这种修复时间短,成本低,不破坏原照片信息。 深度翻新主要针对受损严重、模糊和需要放大提高清晰度的照片,相当于在原照片的基础上重建信息,添加刻画细节纹理,提高整体画面质量。这种修复对操作技能有较高要求,成本高,因为是全手工操作,会存在一定的形变问题。 近年来,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出现了很多自动修复老照片的软件,但因为功能和用途定位不同,不是所有照片修复都适用。 兄妹合影 色彩是表现物体信息的灵魂,照片也一样,黑白照片总有一种遥远而沉闷的感觉,给黑白照片添上色彩,能让画面鲜活起来,拉近时空的距离。 一直以来,对黑白照片彩色化技术的探索就没停止过,从开始的土豆粉分色曝光到颜料、水彩手工涂抹,再到各种色彩滤光镜,直至数字时代的数码上色,每一步追求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记,其中用颜料手工涂抹的方式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 数字时代的上色技术,可以通过图层过滤的方式添加颜色,不会对照片的细节造成破坏,并且是可逆的,很容易就可以逆向恢复到原始状态。 在不久的将来,人工智能会参与更多黑白照片、图片的上色任务,色彩效果也会越来越完善。 湖边合影留念 如今,虽然进入了数字时代,但数字的特性也体现了其局限性,只能在数字环境下应用浏览,不能用于大量生活中的实物场景,比如数字照片,就缺少了一种能触摸到的真实感觉。 输出实物照片,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需求,小到各种用途的证件照,大到照片墙、宣传海报等,都是实物照片的应用场景,合适的输出方式,能最大限度保证输出信息的完整。 目前主流照片输出方式有激光冲印和喷墨打印两种,激光打印虽然也能输出照片,但精度要低一些,多用于图文册之类的用途。 激光冲印可以看作是传统冲印方式的机械自动化,带扫描功能,可以把照片或底片转换成数字照片,再把数字信息通过激光投射到有涂层的相纸产生反应,一样使用药液显影,冲洗过程都由机器完成,所以,成片效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都比传统手工方式更有保障。 喷墨打印的过渡会比激光冲印自然反应的过渡稍差一些,但个性化强,在大幅面照片输出方面优势明显,随着参与打印的墨水数量越来越多,输出照片的色彩、过渡也越来越亮眼,普通人根本分辨不出两者的区别,从各大馆藏艺术品复制使用的都是大幅面喷墨打印机就可看出,喷墨打印会逐渐成为照片输出的主流方式。 从一张张老照片,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与兴衰,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,记录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在渐渐地淡出人们视线时,翻一翻留存的老照片,扫描、修复上色、或输出照片,延续曾经有过的记忆。 文中黑白照片由120底片翻拍转换成电子照片,拍摄者不详,来源为购买收集,彩色图像为41图片老照片修复工作室使用数码技术后期上色。 相关: |
Damaged photo repair 老照片修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