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照片修复—41图片修复中心

搜索
41图片老照片修复技术服务中心—文山修复中心

1903年,慈禧太后

2024-5-12 14:18| 发布者: 一凡 |来自: 41图片老照片修复工作室

摘要: 在《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》一书中,有这样一段描述:太后身材匀称,手形纤细优美且保养甚好。面貌端正,耳部轮廓极佳。黑发如漆,整齐光滑地梳成十分别致的发型。宽宽的额头,弯弯的眉毛,眼睛明亮有神,目光极具穿 ...
在《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》一书中,有这样一段描述:

太后身材匀称,手形纤细优美且保养甚好。面貌端正,耳部轮廓极佳。黑发如漆,整齐光滑地梳成十分别致的发型。宽宽的额头,弯弯的眉毛,眼睛明亮有神,目光极具穿透力。鼻梁高而直,是中国人所称的贵人鼻形。上唇的线条坚毅果断,大而美的口型极富动感,微笑时露出洁白的牙齿,下颌较为宽大而又不带任何夸张,所有这些,都显得魅力十足。

假如我事先不知道她已将近69岁,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位善于保养的40岁左右的中年妇人。

这是美国女画师卡尔1903年-1904年在宫中近距离为慈禧画像看到的形象,描述了一个美丽、知性、优雅的贵妇形象。

也是在这一年,勋龄带来了摄影术,为慈禧拍摄了不同场景的几十张照片,让我们得以了解慈禧69岁时的真实样貌。

1903年,慈禧太后 01.jpg

1903年的慈禧太后

慈禧曾说:入宫后,宫人以我美,咸妒我,但皆为我所制!

从秀女入宫到掌控大清近半个世纪,慈禧一步步走向权利巅峰,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,通过一张照片,回顾百年屈辱,百年抗争史。


入宫得宠

叶赫那拉氏,1835年11月29日生于北京,镶蓝旗人,祖父景瑞做过刑部郎中,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宁池太广道。

1852年,十八岁的慈禧入宫参加八旗选秀,被咸丰帝赐号为兰贵人。

1854年,封懿嫔。次年,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,晋封懿妃。

1857年,晋封懿贵妃。从此,她在宫中的地位,仅次于咸丰帝的皇后钮钴禄氏。 


二宫垂帘,亲王议政

咸丰帝本体弱多病,兼之当时外有英法联军入侵、内有太平天国起义,让他心力憔悴。懿贵妃工于书法,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她代笔批阅奏章,并允许发表自己的意见。

1860年,英法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,侵略军由广东挥师北上,长驱直入,攻陷大沽,陈兵天津,京师受到严重威胁。清廷上层乱作一团,咸丰帝束手无策。懿贵妃认为,皇上在京可以镇慑一切,圣驾若行,则宗庙无主,恐为夷人践毁,今若弃京城而去,辱莫甚焉。懿贵妃的这一主张颇有主见,但未被采纳。

当通州八里桥之战的败讯传来后,联军进逼北京城下,懿贵妃随咸丰帝等人仓促北逃热河避暑山庄。

在避暑山庄,懿贵妃披览各省奏章,议论朝政得失,这些举动渐渐引起了咸丰帝和朝臣的不满。肃顺劝说咸丰帝杀掉懿贵妃,咸丰帝不忍,此后懿贵妃大为收敛。

1861年七月十七日,咸丰帝在热河去世,载淳即位,即同治帝,定年号祺祥。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,懿贵妃尊为圣母皇太后。后分别尊徽号为慈安皇太后、慈禧皇太后。此后,慈禧被称为西太后、西佛爷。

咸丰帝临终前,将载垣、端华、景寿、肃顺、穆荫、匡源、杜翰、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,辅佐同治帝处理朝政,又分别给皇后和皇太子两枚代表皇权的图章,因太子年幼懿贵妃代管其图章。

同治帝登基后,发布谕旨,均由赞襄政务王大臣草拟后,请皇太后、皇上盖章下发,慈禧则以皇帝生母的身份代行皇帝的职权。

对于这种格局,载垣、肃顺为首的辅政大臣颇为不满。

这样两股势力之间,隐藏着深刻的矛盾,而在这两派之外,还有在北京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一股势力。

慈禧于是联合慈安、奕䜣以不能尽心和议、阻挠咸丰帝回銮、反对太后垂帘、阻拦召见外臣等罪名,将肃顺问斩,载垣、端华赐令自尽,景寿,穆荫、匡源、杜翰、焦佑瀛等革职。

之后,慈禧改年号为同治,举行垂帘听政大典。奕䜣任议政王、军机大臣,集内政外交大权于一身。

二宫垂帘,亲王议政的格局正式形成。


一宫独尊

这一时期,慈禧对奕䜣十分信任,依靠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等组织的湘军、淮军和楚勇等,勾结列强在较短时间内镇压了太平天国、捻军和云南、贵州、陕西、甘肃等地的苗民、回民起义,使清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。

慈禧一方面购买洋枪、洋炮,训练海军、陆军,开办一些新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加强清朝的实力,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巩固自己的统治。

慈禧、慈安与奕䜣同心协力做出的这些政绩,被称为同治中兴。

随着慈禧地位的巩固,和奕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。 

1865年,翰林编修蔡寿祺上疏弹劾奕䜣骄盈揽权,慈禧、慈安以此将奕䜣革职,后奕譞求情和外国使臣的关注,才恢复军机大臣,议政王则不再恢复。

1869年,慈禧的太监安德海擅自出宫,在山东被巡抚丁宝桢扣留,而慈安召奕䜣等人议后将安德海就地诛杀。慈禧迫于时论,不便开脱,此后对慈安芥蒂日深。 

1873年正月二十六日,十八岁的同治帝亲政,两宫太后撤帘归政。

1874年十一月,同治帝染上天花。在慈禧的授意下,所有内外各衙门陈奏事件,又由她批览裁定。

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,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东暖阁。由于同治帝死时年轻,尚无子嗣,慈安、慈禧召王公大臣商议,选奕譞年仅四岁儿子载湉继承皇位,年号光绪。

光绪帝年仅四岁,慈安、慈禧又一次垂帘听政。

慈禧一方面笼络内外重臣为自己效力,另一方面要各地督抚克勤克俭,忠于职守,以固结民心为本。然而,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、内部争权使慈禧过度操劳,在1880年至1881年初患上痢疾,无法处理政事,于是由慈安一人独自处理大小朝政。

不善摆布大事的慈安,承担着巨大的压力,最终在1881年三月初十日猝然病逝于钟粹宫,年仅四十五岁。

从此,权利尽归西宫,开始了慈禧近三十年的一宫独尊,总揽清王朝大权。 


总揽大权

慈安逝后,受到慈禧猜忌和守旧派攻击的奕䜣时而被罢职,时而被训诫,已不敢放手做事,缩手缩脚,敛迹自全。

1883年,中法战争爆发,清军接连受挫。盛昱上书指斥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用人不当,导致北宁失守,疆事败坏,慈禧抓住时机,免去奕䜣一切职务,宝鋆、李鸿藻、景廉、翁同龢等四位军机大臣被全班罢免。

慈禧把奕䜣排挤出军机、总署后,在一个时期内依赖奕譞主持朝政。

1885年,清廷成立海军衙门,奕譞总理海军事务,奕劻、李鸿章为会办。以办海军的名义,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,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。  

随着光绪帝长大成人,慈禧感到权力受到威胁。1888年十月,由她作主,将自己的胞弟桂祥之女静芬(参见隆裕太后)立为光绪帝的皇后,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同时入选,封瑾嫔、珍嫔。

次年正月,光绪大婚,慈禧撤帘归政。但朝内一切用人行政,仍由慈禧定夺。

1903年,慈禧太后 02.jpg

慈禧太后肖像


甲午之战

1894年年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六十岁生日,为在颐和园进行庆祝典礼,光绪帝于1893年十二月派世铎、奕劻总办万寿庆典,成立庆典处,专办庆典事宜。

1894年六月,甲午战争爆发。光绪帝主战,慈禧亦主战,但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移作军费时,慈禧非常生气道:今日令吾不欢者,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。

后来,清军接连失利,北洋海军又严重受挫,慈禧转而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,迫于紧张的形势,慈禧不得不宣布典礼在宫中举行,颐和园受贺事宜停办。

十月二十四日,旅顺失守。慈禧求和,光绪主战,珍妃兄长志锐上书弹劾李鸿章等主和大臣。慈禧为打击主战派找藉口将珍妃褫衣廷杖,将瑾妃、珍妃降为贵人,接着将志锐调充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、御史安维峻革职,进一步孤立光绪帝。

1895年正月十三日,刘公岛陷落,北洋海军全军覆没。慈禧派遣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。

三月二十三日,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《马关条约》。


光绪被囚

甲午战争之后,民族危机空前严重,帝国主义准备瓜分中国。光绪帝锐意变法,慈禧不以为然,将以变法维新为宗旨的京师强学会解散,光绪帝的亲信大臣被革职,派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了《中俄密约》,试图借助俄国的势力,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
1897年十月,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,俄国强行租借旅顺大连湾,其他列强亦纷纷要求割地。康有为上书请求变法,慈禧仔细阅读了康有为所呈奏折和书籍,觉得所讲亦不无道理,于是同意了光绪帝变法的请求。

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,光绪发布上谕,把讲求西学,变法自强,作为清王朝的国策,使维新运动取得了合法地位。

感受到威胁的慈禧太后随即将协办大学士、户部尚书翁同龢开缺回籍,连发几道上谕,将人事、财政和军事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。 

当变法的诏书下发时,守旧官员阻碍,光绪帝将阻碍变法的六大臣同时革职。

二十九日,光绪帝去颐和园向慈禧请求开设懋勤殿选英才,见太后不答,神色异常。光绪帝察觉到危险,召见杨锐,争取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支持。

八月初三日,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劝其诛杀荣禄代任直隶总督,装载所部入京,一半围颐和园,一半守宫,袁世凯表示同意。

由于袁世凯的告密,慈禧改变原定计划,将光绪帝囚于瀛台。

下诏将康广仁、杨深秀、谭嗣同、林旭、杨锐、刘光第六人杀害,康有为、梁启超逃亡国外,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的官员,分别受到了降级、革职、流放的处分。

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。

慈禧想借光绪帝病重为,另立新君,由于列强和一些地方督抚的反对,慈禧太后的计划没有实现。


宣战列强


戊戌政变后,义和团开始了灭洋仇教的反帝斗争,慈禧本一意主剿,但各国驻华公使以保护使馆之名,不顾清廷的反对强行调兵进京。使慈禧不满转向抚用义和团,企图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。

围绕着对义和团是剿是抚,对帝国主义是战是和的问题争论不休时,江苏粮道罗嘉杰送上一份机密情报,内容共有四条:
1.指明一地,令中国皇帝居住;
2.代收各省钱粮;
3.代掌天下兵权;
4.勒令皇太后归政。

慈禧看后,悲愤交加,决心对列强宣战。

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宣战诏书。后得知罗嘉杰递送的情报纯属伪造,但列强战争已经开始。

董福祥所部甘军及武卫中军联合义和团开始围攻东交民巷使馆,对义和团由攻剿改为招抚。

慈禧的这一决定,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。他们力主剿团乞和,与列强订立条约,实行东南互保。

于是,慈禧的决心开始动摇,令荣禄停止攻打使馆,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,并致国书于俄、英、日、德、美、法请他们出面挽回时局,但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。1900年七月十八日,八国联军攻陷通州,二十日,进入北京。

二十一日凌晨,慈禧装扮成民间妇女,头挽便髻,身穿蓝布夏衫,带着光绪帝、皇后、瑾妃、大阿哥及王公大臣十二三人,在两千余名兵勇的护卫下仓皇出逃。

行前,将请求光绪帝留京的珍妃投入乐寿堂后的井中,令奕劻、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帝国主义进行谈判。


仓皇出逃

八月十四日,慈禧到达山西崞县,正式发布谕旨,把责任推给义和团,认为可以取得侵略者的谅解。但各国使臣却以请太后归政,严惩支持义和团的王公大臣作为议和的先决条件,同时,要求慈禧、光绪帝及早回銮。

在侵略者的压力下,慈禧惩处了主战列强和抚用义和团的大臣。

对于回銮一事,慈禧却不愿意,一旦回銮,光绪帝就可以恢复自由,行使皇帝的权力。不仅不回銮,反而走得更远。闰八月初八日,慈禧一行离开太原,前往西安。

经过几个月的反复交涉,参加武装侵略的国家除了俄、英、美、日、德、法、意、奥之外,又加上比利时、西班牙和荷兰,它们共同拟定了议和大纲十二条草案。

慈禧得知草案没有将她列为祸首,也没有要她归政光绪帝,如获大赦,当天就电复奕劻、李鸿章:对大纲十二条,原则上照允。

为了尽快达成和议,慈禧全部接受了帝国主义提出的条件。

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,奕劻、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《辛丑条约》。 

1901年八月二十四日,慈禧自西安启程,取道河南、直隶回京,1902年十一月二十八日,慈禧回到北京,结束了她一年零五个月的流亡生活。

1903年,慈禧太后 03.jpg

左谨妃中慈禧右皇后隆裕

风雨飘摇

一系列事件对慈禧刺激极深,陆续实行了一些新政,诸如废科举、兴学校、派遣留学生、鼓励农工商业、编练新军、调整一些政府机构等。这时的新政,大有母子一心,卧薪尝胆的架式。但在迅猛发展的形势下,局部的缓慢改良已经无济于事。

一些有识之士建议仿英、德、日之制,定为立宪政体之国,以保全宗社。这引起了慈禧的深思与重视,经过反复斟酌,她觉得与其被人革命,毋宁接受立宪。

于是在1905年六月,慈禧选派载泽、徐世昌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。次年五月,载泽等先后回国,奏请宣布立宪。经过激烈的争论,慈禧于1908年八月一日颁布《钦定宪法大纲》,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,但在内忧外患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,立宪已经成为一纸空文。

辛丑回銮后,清廷面临严重的内外挑战。一方面列强的威胁,另一方面威望大减出现令出不行的状况使清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。

慈禧万几待理,心力俱殚。

1908年夏天,一向身体康健的她时有不适,到十月初病情已较为严重。

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正二刻三分,光绪帝在瀛台涵元殿驾崩。

因皇帝无嗣,慈禧便将载沣之子、年仅三岁的溥仪立为皇位继承人,年号宣统,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,仿照顺治朝故事,授载沣为摄政王,一切军国政事,秉承慈禧训示裁度施行。

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,慈禧在北京中南海仪鸾殿病逝,享年七十四岁,与光绪之死仅隔一日。

慈禧丧礼按照清朝列代皇帝的规格举行,1909年葬在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东陵。

慈禧临终说:此后,女人不可预闻国政。



文中照片来源于公开的网络截图,原照片为黑白,由41图片老照片修复工作室使用数码技术手工修复后期上色。

(责任编辑:一凡

41图片老照片修复技术服务中心 ( 滇ICP备17000266号 )

滇公网安备 53262102000459号

Damaged photo repair 老照片修复

返回顶部